王明發(fā)
微信版第1572期
8390,這是一個特殊年代的特殊代號,而她的正式名稱是:江蘇省國營燎原機械廠,上世紀七十年代廣德境內(nèi)著名的小三線軍工企業(yè),隸屬江蘇省國防工辦,廠址位于原楊灘公社琳塘大隊周家灣生產(chǎn)隊和虞家頭生產(chǎn)隊、2公里左右的一條幽深的大山溝里。廠區(qū)分為生產(chǎn)區(qū)和生活區(qū)兩部分,所有建筑均沿山溝而建。
8390廠是縣團級機構,廠黨委是廠里領導核心,各車間成立了黨支部。建廠初期,軍隊系統(tǒng)派有專門的軍代表駐廠工作,廠建成投入生產(chǎn)后,軍代表撤離。廠部設有黨辦、綜合辦、技術科、檢驗科、勞資科、設備科、供銷科、保衛(wèi)科、后勤科等二級機構,高峰期職工800多人,主要來自江蘇省的無錫市和蘇北,也有少數(shù)其他省份的人。該廠主要生產(chǎn)國防海底軍用電纜,設有準備車間、金工車間、拉絲車間、成品車間等。職工醫(yī)院、澡堂、食堂、電影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,這在那個時代非?!俺啊?,儼然是這山溝里獨樹一幟的“繁華世界”。
在我的記憶中,8390廠一切都是很神奇很神秘:不僅自己廠區(qū)內(nèi)通電,還無償幫助我們大隊所有生產(chǎn)隊通了電,而那時候農(nóng)村普遍點煤油燈;建起了從燎琳橋到虞家頭的5公里水泥公路,在當時是廣德全縣為數(shù)不多的水泥村道,沿線還建造了幾座水泥橋(那時候農(nóng)村多是簡易的木橋和竹子搭的橋),其中燎琳橋就是標志性工程,歷經(jīng)幾十年山洪沖擊,仍完好無損;廠里建了那個時代一般縣城也少有的燈光球場,我們大隊籃球隊還經(jīng)常和廠里籃球隊開展比賽。
當時我們所在的窮山溝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相差太遠了。但是由于8390廠落戶在這里,就給我們帶來了觀念上、生活設施上等等諸多改變。此外,8390廠在幫助楊灘公社興建影劇院等重點項目中,不僅在物資上無償支持,還專門派出工程師全程參與建設;特別是在原琳塘大隊隊辦企業(yè)的發(fā)展中更是全力以赴,支持琳塘大隊先后辦起了造紙廠、螺絲廠等企業(yè),較早地把初級工業(yè)的文明帶到了我們這個地方,并幫助培養(yǎng)了一批技術工人,使當年的琳塘大隊,成為全公社乃至全縣經(jīng)濟條件較好的幾個大隊之一,這里面8390廠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展開全文
8390廠給了我終生難忘記憶的,還是那批來自江蘇的同學,至今我依然還記得那幾年的珍貴光陰。
8390廠建廠之初的三年,職工子弟學校還未建起,而職工子女絕大多數(shù)都是隨家庭從建廠初便搬到我們這山溝里來落戶,為了解決小學生就讀問題,廠黨委和楊灘公社黨委、琳塘大隊黨總支經(jīng)過協(xié)商,決定適齡學生全部轉到琳塘大隊的梧溪小學、琳塘中學就讀,因為梧溪小學琳塘中學離廠最近。
在解決軍工廠子弟短時間讀書問題上,當時的楊灘公社黨委和琳塘大隊黨總支顧全大局、全力支持,在當時農(nóng)村師資力量嚴重不足、學校承載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(當時琳塘中學是全公社僅有的兩所隊辦初中之一),毫不猶豫地解決了軍工子弟入學的燃眉之急。這段歷史我之所以記得那么清晰,因為我父親劉啟華當時為楊灘公社黨委委員、琳塘大隊黨總支書記,在公社黨委的支持下,直接主抓和落實了這事。
8390廠我的這批同學,轉到我們梧溪小學就讀的有我們同班三年級的,也有四、五年級的。當時小學是五年制。這批來自江蘇的同學大多數(shù)小學畢業(yè)后,就和我們當?shù)貙W生一起升入琳塘初中就讀,也有少數(shù)的轉到了廠職工子弟小學和無錫讀書。我們在一起從小學到初中前后有四五年的時間,建立了深厚的同窗之誼,根本沒有安徽、江蘇的地域之分。江蘇的同學在很短時間內(nèi)就適應了我們這里的地域文化風俗,絕大部分都會講一口純正的“廣德話”“楊灘話”,在交流上和當?shù)貙W生一樣。這既反映了這批當年來自大城市孩子很強的適應能力,也顯示了我們廣德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。
當年,這批來自江蘇的同學在我們梧溪小學、琳塘中學讀書也很不容易。那時,沒有公交車、摩托電動車,連自行車也沒有,他們(她們)平時早出晚歸,上小學時每天來回要走3公里路,上初中時來回要走5公里多,也不存在有家長接送;而我們當?shù)氐膶W生離學校近,路也走得少一些?,F(xiàn)在想想,這段難忘的上學時光,對我們當?shù)赝瑢W來講,也是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經(jīng)歷:在那特殊的年代他們的父輩作為軍工戰(zhàn)士,在我們這個大山溝里奉獻著寶貴的青春年華。
而我的江蘇同學,作為軍工人的后代,至今讓我思念。這些同學的許多名字我還記得,有陳堅強、王國榮、惠文娟、郎溪霞、宋學芬等,其中陳堅強、王國榮從小學到初中同班,也是我最好的發(fā)小,宋學芬等幾個同學高我們兩個年級。我想,他們也一定會把當年“小三線”軍工的紅色基因一代代傳承下去吧。
2015年,我曾邀請這批同學來楊灘鎮(zhèn)和四合鄉(xiāng)小聚了一次。他們一邊走一邊看,共敘友情暢談未來,講得最多的幾句話是:再回第二故鄉(xiāng)廣德楊灘,完全顛覆了他們兒時的印象、記憶中的感知,廣德的變化讓人震撼。楊灘未來前程似錦!
(作者單位:廣德市四合鄉(xiāng)人民政府)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xx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xxx發(fā)表,未經(jīng)許可,不得轉載。